1、知识创新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另一个关键部分。 国家创新体系由多个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 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如下: 国家安全创新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国家安全,通过整合不同创新主体,促进军民融合,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研究试验体系:主要由顶尖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构成,旨在培养未来产业所需的原发性技术,以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3、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国家安全创新体系、国家研究试验体系。国家安全创新体系:以保障国家安全为使命,综合集成各类创新主体,推进军民融合,服务国家安全。国家研究试验体系:主体是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和大学,目标是为培育未来产业提供源头技术,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4、高校、科研机构。高校:作为知识产出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高校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教育的核心场所。科研机构:各类科研机构如科学院、实验室等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机构聚集了大量优秀科学家和专业人士,致力于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并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中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战略演化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形成阶段 (1949-1977): 这一阶段以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和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为主,形成了初步的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从行政主导到市场与政策共同作用的转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研体系逐步市场化,资源配置更加灵活,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指令主导,到改革开放后科研资源市场化,政府逐步为科研主体松绑,鼓励市场参与。在“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家开始强调原始性创新,科技战略转向了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性环节。根据OECD的分类方法,国家创新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本环节。参考OECD的分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主要部分。
R&D资源指的是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R&D经费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
基本结构 根据Lundvall、Metcalfe和OECD的观点,国家创新系统通常由政府、企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基础设施等部分构成。在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中,如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企业无论在科技资金投入还是在科技人员配置上均占主导地位,比例达到60-70%。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整合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架构,其核心特征在于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调整。首先,系统性是其基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和决策系统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组成部分都不可或缺,任何环节的缺陷都可能影响整体效能。
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展现出动态调整的能力,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于动态平衡。根据自组织理论,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取足够的负熵,从而发展成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的发展,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4、企业创新系统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几个方面。整体性。企业创新系统的创新和发展过程,是整体系统作用的结果。系统中某一项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不仪使创新者本身受益,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问的模仿或学习等方式在系统中迅速扩散,促进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发腮。